close
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皆不同」-談技術分析程式化的困難
由 clcy » 2011年 1月 6日, 13:25

資訊時代讓人容易高估電腦的能力(特別是在好萊屋電視電影的推波助瀾下),
其實電腦很笨,它會做的都是我們告訴他的,而且笨到我們必須把話拆解到他能理解的指令集,用他接受的語法告訴他,
這也就是程式設計。
(資訊界曾經努力讓電腦可以接受不甚精確的自然語言,但成果有限)

電腦的笨,讓我們為了讓他可以回測或執行我們交付的交易策略,必須跟著它牙牙學語,
除非提出明確的「操作型定義」,否則他是聽不懂的,例如你不能告訴他「爆量」買進,
要更明確的定義「爆量」,也許是「最近K線成交量大於過去10K成交量平均的2.5倍」,再形之於語法,它才能作。

技術分析處理開高低收量資料,產生交易判斷,是目前程式交易策略應用的主要方法。
原因之一就在於他的分析資料可以立即取得,而許多指標(例如10日均線)可以計算出來,且判斷原則也很明確(交叉買進),
所以大部分指標型的技術分析可以明確的程式化,並帶入程式交易分析與執行。

然而,卻不是所有技術分析方法都是如此,舉幾個例子來說...

1.波段趨勢線。此種分析方法連結過去波段的高低點,畫出趨勢線,以作為突破或迴轉的判斷以進出。問題是取100根K線畫出來的趨勢線與200根K線畫出來的趨勢線會不同,大中小波動也會產生干擾,也就是說判斷結果會與分析K線圖的顯示期間有關,也跟平滑方式有關,因此,要在程式碼中作出突破趨勢線與否的判斷就難以明確。

2.角度線。且不論相不相信角度線那一套理論,角度的計算可以使用反三角函數算出,但從基準點往上的仰角與往下的俯角,會與X與Y軸的尺度(Scale)有關,因不同尺度而產生不同分析結果,聽來就很荒謬。

3.壓力支撐關卡。壓力支撐關卡係由過去一段期間在不同價格上累積的成交量畫出來,但選取的換算期間會影響關卡圖的樣子,且在高高低低的關卡高峰上到底要怎樣才算是,怎樣不算是關卡,也有點為難(主觀判斷憑感覺)。

4.指標背離。當兩個指標的走勢背道而馳,我們就說產生背離,例如「指標1一波比一波高,而指標2一波比一波低」,且不論背離與否跟指標參數有關,背離程度其實很難量化(可能要算算角度,Parkson大大為了他背離指標的程式化,和我在研究室討論許久,仍無定論)。

以上許多問題與「圖形辨識」有關,理論上「影像處理」理論中的「圖形辨識」方法可以一用,但其實不容易(讀研究所時在資工所修了影像處理,又在電控所修了「即時影像處理」,回想起來要應用上去還是有困難)。
這些問題又「模模糊糊」的,或許「模糊理論」可以一試(等我有空吧...)

問熟悉技術分析的交易界朋友,他們說這是他們無法完全信任程式交易的原因,因為有些交易的東西是藝術、憑感覺(第六感)。
說實在,對一個學術工作者,「憑感覺」三個字跟「靠通靈」一樣讓人感覺不太好,好像豎了一個「學術止步」的立牌。

這讓我想起蘇東坡的那首詩,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遠近高低皆不同,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」。

是不是,我應該跳開問題,離開廬山(不用技術分析),才能把技術分析看清楚呢?
還是蘇東坡告訴我們,只要在廬山(用技術分析),就永遠看不清楚真相呢?

我不知道,我只知道我不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多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vi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